专访德国灯光设计师Herbert Cybulska
舞台灯光网摇头灯资讯 更新时间:2010-7-6 10:12:56 编辑:亦蓝 [
大
中 小 ]
专访德国灯光设计师Herbert Cybulska
让灯光突破光的界限
联合国人文艺术奖(UNESCO)得主、德国著名灯光设计师Herbe ...
随着鸟鸣声响起,在水波纹的陪衬下,常春藤的影子在镜面墙壁上由一楼渐渐向屋顶生长,整座空间的色调变成了绿色和蓝色,象征着大自然和宇宙。多媒体艺术家Anna制作的水波、飞碟、生物、公路的影像不断交叠,周围的灯光则随之变幻莫测。二楼陈列着许多灯饰设计大师的作品,然而此时他们本身却并不发光,成了灯光秀中的道具。三楼原本是办公室,眼下则成了诗歌的冥想屋,每一台电脑都在播放着不同诗歌的朗诵,办公桌下的灯箱则展示着摄影作品。到了顶楼,诗句被光“镶嵌”在玻璃墙上,在镜面反射的作域炻,仿佛静静地悬浮于空气中。墙外是真正的流水,墙内则用灯光投影着水波,散发出“禅意”。整座大楼回荡着欧洲古典音乐和中国丝竹民乐的混合。
这场灯光秀由联合国人文艺术奖(UNESCO)得主、德国著名灯光设计师Herbert Cybulska担任总导演。去年,荷兰著名灯效设计师Johan Vonk同样在中泰照明办公楼Z58执导过一场灯光秀,与他所营造的激情四射的场面不同,Herbert显得更为严谨和诗意。他的设计理念,是要赋予整座建筑一个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德国古典精髓的内心。彩排结束后,Herbert接受了采访。在能够透视街景的顶楼室内阳台中,看到窗外的雨滴与建筑本身的流水融合在一起,Herbert感叹,这座建筑终于如其所愿地被唤起了“诗性的灵魂”。
B=《外滩画报》
H= Herbert Cybulska
B:你在哪里学习“灯光设计”的?
H:我可能算是自学成才的。说起来,我所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在1979年,那是一个舞台灯光设计。当时我在德国学习戏剧理论,一次偶然的暑期实习工作机会,为一出现代覆骁担任灯光配合。谁知,那出戏意外地走红,随即在德国巡演了250场,所到之处观众座无虚席。要知道,每换一次场所,大小、高度都变了,都会影响到灯光效果。我在这次巡演中,学到了灯光设计的很多基础知识。我发现自己深深地被灯光所吸引,这远远比跟文字打交道适合我。
B:你在欧洲从事灯光秀已经26年,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同时精通舞台灯光、建筑灯光和室内灯光设计的艺术家。
H:其实,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舞台灯光设计上,我的灵感主要来自戏剧舞台上的故事。对我来说,最有意思的是与现代舞表演合作,因为舞者的身体本身就是雕塑,而他们的运动与灯光变化的叠加构成一种“动”的叙述。
B:建筑灯光秀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?是不是由你先想出一个概念,然后告知多媒体设计师和音乐设计师,再由他们完成各自的部分?
H:是的,就像去年在米兰市旧的市民集会厅做的“光的传说”一样,我坐在那座斑驳破旧的老建筑里,整整思考了两天。那座建筑如今已沦为花市和流浪汉的聚集地,但这里经历过很多战乱,凝结了整个历史的发展,于是我决定将建筑的沿革作为整个演出的概念。
B:据说给你帮助最大的,是唐代诗人王维《山居秋暝》中的两句: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?
H:应该不只这一首。我本身就是个诗歌爱好者,在德国我很喜欢听一个电台叫《每天一首诗》,我觉得在现代生活中加入一点诗性很有必要。我特地研究过一些中国古诗,我觉得德语的翻译更接近于本意,而英语版的往往避重就轻地去讲究语言的韵律。德语版的中国古诗读起来相当现代,相当有哲理,在情趣与智慧上,同我喜欢的德国诗很接近。所以我特地选择荷尔德林和布莱希特的诗歌穿插在这次灯光秀中。
B:听说这个建筑灯光秀光器材就要花上千万元,真是一扪昂贵的艺术啊。
H:呵呵,所以它至今仍是新艺术。用没有影子的光和色块来表现声音,用旋转的细小射灯来制造满天星辰的宇宙——我就是喜欢在灯光装置作品中突破光的界限。
更多相关:
©版权所有。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